强富美高新盐城 跨越发展铸辉煌

发布日期:2020-01-14 11:25 [ ] 浏览次数:

--2014年以来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殷切期望。2014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围绕“两高”目标,大力实施“三市”战略,坚定走好“两海两绿”路径,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百姓收入节节攀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文明程度稳步提高。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2014年以来,盐城综合实力连续迈上历史性台阶,2015年GDP突破4000亿元,2017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82.69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36位、同类地级市第13位。预计2019年增加到58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5%。

盐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快速提升,2014年只有53713元, 2017年达到70216元,按当年人民币汇率折算,达10400美元,首次突破人均1万美元,参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盐城已经跨入中等发达地区水平。2019年盐城人均GDP突破8万元。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4年以来,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服务业新行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三产主导的新格局初步显现。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2.8:46.4:40.8,调整为2018年的10.5:44.4:45.1。与2014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下降2.3和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4.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8个百分点。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构成为11.1∶44.4∶44.5,实现了三产结构由“二三一”向  “三二一”转变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盐城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

(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14年以来,盐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2019年,全市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165个,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87家,成为苏北首个高企数量超1000家的设区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3%,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作为创新型城市,盐城先后获得国家创新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地区。

(四)高新产业迅猛发展

2014年以来,盐城工业经济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电子产业、新能源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标志着盐城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了新跨越。钢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中冶金行业比重迅速提升,2019年达到7.7%;以电子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东山精密等国内大型企业陆续落户盐城,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蓬勃发展,截止2019年底,全市已有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企业43户。

二、百姓收入节节攀升,民生福祉大大改善

(一)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2014年以来,全市积极落实各项富民政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成倍增长。2019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至44187元,是2014年的1.5倍,年均增长9%。201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875元,是2014年的1.5倍,年均增长8.5%;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90元,是2014年的1.4倍,年均增长7%。 2014年以来,盐城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品质快速提升。2019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比2014年下降2.8个百分点,已经跨进相对富裕(30%-40%)范围,标志着盐城人已步入“富裕”生活阶段。

(二)共享发展惠及人民

2014年以来,盐城社会保障工作完成了从“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重大转变,逐步实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在全国率先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5种保障制度;在全国成立首家市级社会救助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困难群众托底救助制度,并实现市域全覆盖;在苏北率先实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2019年,我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20项民生实事完成投资7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险扩面提质,新增参保30万人。深化平安盐城、法治盐城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一)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2014年以来,盐城加快基础建设,交通面貌焕然一新,陆、海、空齐头并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形成。2019年,市区“一环五射”内环高架快速路网建成通车,内环高架三期如期建成,全市快速路网总里程达90公里,今年12月20日,全长23.5公里的市区高架地面系统BRT环线试运行,初步形成以环线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模式,彰显“增了一条线,快了一座城”的效果。2019年全市全社会货运量达1.84亿吨,是2014年的1.23倍,年均增长4.2%。盐城已拥有南洋国际机场、大丰港、滨海港等3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高速铁路网建设全面推进,今年盐青高铁、徐宿淮盐高铁顺利开通,标志着盐城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全面迈进高铁时代,盐城百姓“坐上高铁走四方”的梦想成为现实。空港目前有32条在飞境内外航线,年旅客流量超过200万人次;盐城港“一港四区”累计建成21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货物通过能力突破亿吨。

(二)农村建设一体推进

2014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盐城农业普查范围内的行政村(含涉农居委会)中,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达到44.5%,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和柏油路面的村占97.8%,通电的村和通电话的村达到100%,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和通宽带互联网的村达到99.8% 和99.1%,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也达到40.3%。有86.2%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10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25.9%的村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31.7%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76.8%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47.6%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2.6%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6.5%和88.1%的村有卫生室和执业(助理)医师。

(三)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2014年以来,全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和“生态+生态经济”,实施绿色制造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2019年全市造林总量15.6万亩,保持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由2014年的25.6%提升至27.74%。近年来,全市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位居全省前列,“盐城好空气”已经成为城市名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域水源地达标整治任务,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建成供水,让盐城人民喝上了优质水、放心水。区域供水通达全市所有乡镇,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超92%,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推行河长制,对各类河道实施综合整治,受到污染河流正重新变得清澈。盐城先后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国家技术审查。生态旅游进入全新局面,全市拥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6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4家。先后获得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目的地城市、美丽中国之旅十佳绿色生态城市、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等荣誉

四、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一)教育事业成绩显著

2014年以来,盐城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市现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6.39万人;普通中专5所,在校生2.26万人;职业高中10所,在校生2.21万人;普通中学282所,在校生30.51万人;小学333所,在校生45.4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16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数9.0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56万人。全市民办教育机构超过400家。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稳步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2019年,我市积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4所,主城区城乡77所公办小学新组建20个小学教育集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属地化管理,13所普通高中由市集中统管理,重组优化全市职业教育布局,课后延时服务、校内集中就餐、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教室安装空调四项教育惠民工程实施到位。

(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和著名的杂技之乡,具有优良的创作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2014年以来,盐城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文化建设软实力,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原创舞台剧目、动漫连续剧、杂技音乐剧以及文艺类图书,一批精品力作荣获“文华奖”、“梅花奖”、“银狮奖”等国家级大奖。2019年,我市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改造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74个,建设阅读新空间60家,新四军纪念馆展陈提升基本完成,市美术馆对外开放,建湖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基本实现城市15分钟“阅读圈”和农村3公里“文化圈”建设目标。盐城荣获“江苏省首批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市”称号。

(三)卫生事业扎实推进

2014年以来,全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力推进“健康盐城”建设,实现市级所有医院与县(市、区)远程医疗互联互通、120急救途中诊疗信息实时共享、全市远程医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85%。免费为全市居民提供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省考核第一。盐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连续12年蝉联6届“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2019年,我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药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组织开展全民健康体检,推进基本医疗保险长三角地区联网结算。实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示范乡镇卫生院19个、示范村卫生室180个,县域就诊率92%。

(四)体育事业成果辉煌

2014年以来,全市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覆盖。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升,成功承办了多项全国和国际赛事。盐城国家级保龄球训练基地也是中国保龄球协会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保龄球训练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保龄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支柱。群众体育日益丰富。我市举办了全市首届大洋湾龙舟赛、首届广场舞大赛、首届保龄球俱乐部联赛等全市性群众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现已建成各类健身步道890公里,位列苏北第一,建成10个省级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悦达健身广场、大丰梦幻迷宫项目入选全省首批14家体育服务综合体认定名单,入选数位居苏中、苏北第一。

来源:市统计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