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季度盐城企业景气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0-10-26 09:35 [ ] 浏览次数:

据2020年三季度企业景气运行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盐城企业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回升到“微景气”区间。六大调查产业中,行业景气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均处于“相对景气”和“较为景气”区间。景气调查显示盐城疫情防控情况良好,整体经济出现明显复苏势头。

 一、行业景气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回温明显

总体看来,盐城地区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景气指数向上趋势比较稳健,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三成企业对宏观形势表示乐观。

(一)整体景气指数有力回升。2020年三季度,盐城行业综合景气指数为118.3,比上季度提升9.1,处于“相对景气”区间;行业预期景气指数118.2,比上季度提升8.7,同样处于“相对景气”区间。

2020年三季度,盐城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为116.2,比上季度回升8.6,进入“相对景气”区间;企业预期景气指数为117,比上季度回升7.8,亦处于“相对景气”区间。

(二)六大产业指数全面反弹。2020年三季度,六大产业景气指数均呈现连续攀升势头。工业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19.1,环比提升12.5;企业综合景气指数118.5,环比提升13。建筑业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19.5,环比提升6.2;企业综合景气指数117.3,环比提升5.8。批发和零售业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22.7,环比提升8.4;企业综合景气指数120.2,环比提升4.8。服务业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18.6,环比提升6.5;企业综合景气指数115.7,环比提升4.9。住宿和餐饮业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22.5,环比提升13.4;企业综合景气指数122.5,环比提升10.2。房地产业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17.5,环比提升3;企业综合景气指数117.5,环比提升5.5。

(三)各县市区指数差距拉大。2020年三季度,盐城各县(市、区)景气指数均比上季度实现不同程度增长。但当季增加幅度不一,指数差距明显拉开。大多数地区环比增加百分点都在个位数,最少的射阳环比增加不到一个点,增长较快的开发区、城南和响水则环比增加达到两位数。三季度,行业综合景气指数最低的滨海为109,尚处于“微景气”区间;位于“相对景气”区间的有亭湖、盐都、大丰和响水等地;开发区、城南、阜宁、射阳、建湖及东台等地已经进入“较为景气”区间,其中开发区行业综合景气指数已经达到132.5。

二、企业综合经营状况重要调查结果

(一)盈利环比减少企业小幅缩减。调查显示:2020年三季度,调查企业中,三季度盈利比上季度“增加”的企业438家,占14.2%,较上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盈利“持平”的企业2034家,占65.8%,较上季度上升6.5个百分点;盈利减少的企业620家,占20%,较上季度收窄4.7个百分点。盈利“减少”的企业从年初六成以上减少到五分之一,证明我市经济整体向好。

(二)业务不足仍是影响利润主因。调查显示: 2020年三季度,企业认为“本季度利润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业务量”的有695家,占调查企业65.7%,比重较上季度微降2.9个百分点;认为是“税费”的仅有26家,占2.5%;认为是“成本费用”的136家,占12.9%,比重较上季度增加2.3个百分点;认为是“销售价格”的69家,占6.5%;认为是“其他”的132家,占12.5%。调查结果显示,外部市场环境不稳定仍然是影响经济复苏主要障碍。

(三)八成左右企业感受运营正常。调查显示:2020年三季度,认为“本季度用工需求比上季度”是 “基本持平”的企业2887家,占79.6%;认为“本季度资金周转情况”是“基本正常”的企业2987家,占82.4%;计划“下季度企业固定计划投资比去年同期”为“持平”的企业2420家,占调查企业78.3%。证明资金、劳动力等运营环境变化不大。

(四)接近三成企业宏观形势预期乐观。调查显示:2020年三季度,“下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合理预期”表示“乐观”的企业925家,占29.9%,比重较上季度增加4.8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1991家,占64.4%,比重较上季度回落2.6个百分点;认为“不乐观”的176家,占5.7%,比重较上季度减少2.3个百分点。

三、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盐城整体经济复苏势头稳健,但受限于新冠疫情以及经济困境带来的国际关系恶化,国际大环境依然不乐观。市场萎缩、缺少订单的不利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善。

因此,加强“内循环”,同时挖掘国际“刚需”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尤其是生存能力不强的小微企业,必须深入发掘国内外市场需求。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从以下方面着手服务企业:

(一)引导工业企业瞄准国际“刚需”。大中型工业企业有较强的市场生存能力和成熟的判断能力,不需要政府过多指导干涉。政府部门需要做好政策保障和融资服务工作,引导大中型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更强竞争合力,瞄准国际市场卫生、民生、基建等“刚需”,尽可能争取更多订单,扩大市场。其他小微工业企业做好“产业链”,为龙头企业提供强有力产能保障。

(二)打造服务业稳固高效发展新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之间资源整合,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造适应新形势的服务业发展平台。重点鼓励发展稳固国内基本盘的物流、教育、农贸、家政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兴服务业。

(三)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保障减负力度。尽快出台保障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重点加强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用工信息平台和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积极开拓职业教育市场,完善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资金、用工、法治保障。

来源:市统计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