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
(2025年4月14日)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认真落实稳经济促发展各项政策举措,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77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45.8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01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921.4亿元,增长5.6%。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9:38.7:50.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455元(按2024年年平均汇率折算约16352美元),比上年增长5.6%。
就业创业形势稳定。全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5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31万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帮扶1.61万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4.6万人次,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05万人。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5%。分类别看,医疗保健价格上涨5.0%,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7%,衣着价格上涨2.7%,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交通通信价格下跌2.7%,居住价格下跌1.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3.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9.6%。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产保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93.7万亩,比上年增加2.51万亩;亩产481.7公斤;粮食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700万吨以上,总产量719.6万吨,比上年增加0.77万吨。年末生猪存栏302.7万头,全年累计出栏437.0万头;家禽存栏7559.4万只,全年累计出栏10198.4万只。水产品总产量126.9万吨,增长2.0%。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0个、面积50.13万亩。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企业1个,4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农机装备加快提档升级,报废更新农机25901台,其中新购置机械16395台、报废老旧机具9506台。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新创省级智慧园区3个、数字牧场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1.0%,制造业增长3.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电力和纺织等三大行业增势较好,产值分别增长46.8%、16.6%和10.7%。
装备制造业增势较好。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7%。分行业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增加值分别增长7.2%和10.8%。汽车制造业贡献较强,全年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0%。新能源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5.9倍和47.6%。
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601.3亿元,比上年增长8.6%;竣工产值1538.5亿元,竣工率59.1%。在外省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7.9%。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3071.3亿元,其中,新签订建筑合同额23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保持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3%。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2%。分领域看,项目投资增长2.3%,制造业投资增长2.7%,民间投资增长3.1%。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增长25.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倍。
房地产市场有所承压。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0.2%。从开发用途看,住宅投资下降10.6%;办公楼投资下降19.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5.6%,其他投资增长8.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增势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2.1亿元,比上年增长5.6%。生活类商品增势平稳,日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1.4%、22.9%。部分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2.1%、21.1%、14.5%和11.9%。
新兴需求加速释放。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2.3%,智能手机增长20.5%。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76.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占限上零售额比重为8.2%。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全年进出口总额16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出口总额1044.1亿元,增长2.8%;进口总额609.4亿元,增长39.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078.9亿元,增长10.7%;加工贸易进出口309.3亿元,增长1.4%。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分别增长7.1%、11.8%,国有企业进出口高速增长。从出口产品看,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新三样”合计出口223亿元,占比21.4%。
利用外资有所回落。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94个,比上年下降8.7%。其中,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合同外资金额10.1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08亿美元,下降35.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总体平稳。年末全市共有公路总里程2638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1.9公里、一级公路1908.3公里、二级公路2801.0公里、三级公路1563.8公里、四级公路19657.3公里,其中国道999.96公里,省道1276.8公里。全市拥有等级公路26382.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48.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社会营运性客运量(不含铁路、民航)5218.4万人,客运周转量15.4亿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不含铁路、民航)2.48亿吨,比上年增长1.4%,货运周转量553.4亿吨公里,增长2.8%。全年保障航班1.51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17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货邮吞吐量5371吨,增长27.7%;全年铁路客运量2198万人次,增长9.0%。
邮电业务持续扩大。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4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8.99亿元,增长26.5%;电信业务总量82.45亿元,增长4.1%。实现邮政电信业务收入126.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3.58亿元,增长7.2%;电信业务收入83.39亿元,增长3.7%。全年完成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4.95亿件,增长20.5%;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8.17亿元,增长8.5%。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759.7万户,其中5G手机用户425.9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3.7万户,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19.66万户。
旅游市场表现火热。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5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99.5亿元,增长11.7%。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1333人次,增长46.2%。其中,外国人41070人次,增长40.6%;港澳台同胞10263人次,增长74.1%。旅游外汇收入6708.9万美元,下降3.8%。接待国内游客560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国内旅游收入594.9亿元,增长11.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保持稳健。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税收收入335.3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6.9亿元,部分民生领域支出增长较快,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17.5%、15.0%、7.1%。
金融支撑有力有效。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895.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住户存款7443.8亿元,增长12.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3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中长期贷款8051.1亿元,增长17.7%。
保险业持续稳定增长。全市拥有各类专业保险机构63家,其中市级产险公司23家,寿险公司40家。保险分支机构及营销网点487个,保险从业人员1.86万人。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财产险62.6亿元,增长5.5%;人身险185.3亿元,增长9.0%。全市各项赔偿和给付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全年专利授权数19969件,比上年下降2.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4232件,比上年增长10.7%。有效发明专利量20623件,比上年增长16.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83件,比上年增长16.1%。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664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累计达96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2家,累计达1026家。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共有普通高校(驻盐高校)7所,招生2.84万人,在校生8.8万人,毕业生2.2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类院校)12所,在校生5万人;普通高中55所,在校生13.91万人;初中243所,在校生22.38万人;小学274所,在校生38.2万人。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7%,在校生年巩固率9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0%,在校生年巩固率99.8%。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幼儿园在园幼儿10.9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9.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73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现有文化(群艺)馆11家,其中国家一级馆9家;图书馆10家,均为国家一级馆;在省文物局备案的博物(纪念)馆15家,其中国家一级馆2家、二级馆1家。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全年新创大型舞台剧目5部、大小戏剧本56部,4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5部获省级以上荣誉。杂技《塑—高台倒立》获国际马戏节金奖,《天道》《盐运华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淮海小戏《方向盘》获得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7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卫生机构10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4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6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6万人,注册护士2.28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向上。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95平方米,新建50公里健身步道,安装27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新建、改建12个镇(街道)级体育公园,20个行政村(社区)健身房,对265个老旧小区的室外健身器材进行提档升级。竞技体育创造辉煌,亭湖姑娘郝婷在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赛场勇摘金牌;在第86届国际象棋大赛中,韦奕力压群雄,成为自1938年赛事创办以来首位斩获大师组冠军的中国棋手;射阳女孩蒯曼助力国家队在2024年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决赛中夺冠,荣膺盐城首位乒乓球世界冠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全市常住人口66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6.96万人,比上年增长0.8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比上年提高0.73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3.28‰,人口死亡率10.22‰。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15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工资性收入22874元,增长6.1%;经营净收入9186元,增长4.4%;财产净收入2681元,增长2.7%;转移净收入8774元,增长6.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3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66元,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61:1,比上年缩小0.02。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491元,比上年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150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806元,增长8.9%。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1.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98.04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02.43万人,其中职工医保人数175.61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0.43万人、124.09万人。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12.28万人,发放资金11.94亿元;实施临时救助2.35万人次,累计救助金3115.79万元。全市建有养老机构163家,机构养老床位21020张。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55.4亿元。阜溧高速建湖至兴化段、盐丰快速通道二期、盐阜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沈海高速四明互通开通运营,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盐城段、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盐洛高速公路步凤互通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93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84座,建设农村公路生命防护设施168公里。
公共事业供给优化。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1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8%,新能源发电量311.8亿千瓦时,增长11.7%,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0.5%。全市共有18座投入运营的城市水厂,总供水能力达230万吨/日,自来水深度处理达到全覆盖,全年新建改造供水管网长度约145公里。全市共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7座,总规模87.41万吨/日,全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6%。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年PM2.5浓度29.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6%。17个国考断面、51个省考及以上断面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达100%。全市完成新造林2.2万亩,完成盐碱地造林4756亩,新建和更新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约29.1万亩,建成绿美村庄55个,新建扩建湿地保护小区47处。
注:
[1]本公报使用的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最终年报数据以《盐城统计年鉴2025》公布数据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